English

合唱艺术的新理念

1998-01-07 来源:光明日报 ■ 单三娅 我有话说

最近,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在北京演出了“平安夜新年合唱音乐会”,由旅美青年合唱指挥家陈晓伦指挥。这个按风格分为四个部分的音乐会,不仅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新鲜曲目,也向观众展示了合唱艺术的新理念。

音乐会第一部分,是舒伯特的G大调弥撒。弥撒是与宗教相联系的一种合唱曲,是由于罗马天主教让音乐参与礼拜仪式而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的合唱形式,欧洲数以百计的作曲家为弥撒谱写过数不清的音乐。对于听惯了群众歌曲大家唱的中国观众来说,中国交响乐团的合唱艺术家们演唱弥撒时的那种松驰空灵的音色确是一种新鲜的感受。第二部分亨德尔、莫扎特、威尔弟清唱剧和歌剧的选曲,也都是中国观众不大熟悉的曲目,但由于它们的戏剧性和指挥在音乐上的独到处理,听来十分悦耳动听。第三部分的一组中国歌曲显然由于中国观众的熟悉而受到特别欢迎。演员唱着《牧歌》走下台来,江苏民歌《茉莉花》和台湾民歌《丢丢铜》的用方言演唱,都使观众感到既亲切又新鲜。第四部分是一组传统的圣诞歌曲和著名的亨德尔的《哈利路亚》大合唱。观众可以明显感到,指挥陈晓伦在处理这四组音乐时颇具匠心,使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音色。

陈晓伦曾是“文革”后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批录取的声乐系学生,毕业后曾在中国广播艺术团担任了四年男低音副声部长。1987年赴美国依斯曼音乐学院学习合唱指挥和声乐,后取得双硕士学位,现在路易斯安那州数学、科学与艺术学校任合唱指挥兼声乐教师。经历了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合唱艺术实践,陈晓伦深知我国在合唱理念上有一些不够完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他说,我们中国对合唱的概念与西方不大一样,西方倾向于唱得更抒情,声音的位置较高,声音更融合更平和,而我们则通常声音的紧张度更大,更粗壮,这与我们一般所演唱的内容和素材有关。他说,1984年,他随中国广播艺术团访问日本,日本人说,你们的声音很好,但是听完觉得很累。陈晓伦认为,中国的声乐演员有很好的声音条件,如果能接触更多的世界优秀合唱作品,更注重合唱的艺术性,就会有更大的进步。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团长李培智说,陈晓伦这次与我们合作很愉快,大家认为他控制声音讲究、细腻,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观念,使我们认识到不是声音洪亮就好。

陈晓伦介绍说,西方人认为,人声是最自然最优美的天籁之声,所以在西方,合唱是一种很普及的艺术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音乐修养,还可以培养人的合作精神。许多人可能是电脑专家、工程师、律师,但又业余参加合唱团。合唱这种投入最少而又极好的音乐形式,应该在中国也发扬光大起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